舌尖上的罗田——抓周粑

在罗田有这样一种传统美食

承载了部分人儿时的记忆
你还记得吗?
 

舌尖上的罗田“抓周粑”

抓周粑是罗田乡村广为流传的民俗食品,一般在春节和孩子一岁生日时制作。粑印用木制,每个粑印有1-3个空模,形状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。粑印里刻有反向的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,制作出来的粑边缘有一圈花纹,形象生动,栩栩如生。堆成的粑山,晶莹透亮,造型美观,堪称优秀的民间艺术品。
 
摄影/唐华 撰文/董长贵
编辑/阿若 责编/一
出品/掌上罗田
 
 
“抓周粑”是怎样做出来的呢?
 
 
 
 
抓周粑,舌尖上的记忆。
抓周粑,渐渐远去的味道。
在罗田,提起抓周粑(又称印子粑),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它与一位女子联系在一起。这位女子叫彭桂林,在罗田经营一家早餐店,店面虽小,但门庭若市。究其原因,都是冲着抓周粑而来的。
彭桂林,九资河人,是一个能干的中年女人。原本在家照顾年迈的公公,后来,两个孩子相继考到罗田中学读书。无奈,她只好在罗田租房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。
由于一家5口的生活开支,加之两个孩子都在读书,一年的花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。而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微薄,入不敷出。但是,日子总得过下去,孩子的书总得念下去,老人家总得要人照管,怎么办?
穷则思变,还是这句俗话说得好。彭桂林想到了很多门路,但有的门路成本大,缺少本钱;有的门路缺少人手,独木难支。肯动脑子的彭桂林,经过多方了解,反复考虑,最后认定开早餐店,以经营传统的抓周粑为主,兼营其他生熟食材和土特产。
路子既定,彭桂林做有自家特色的生意——经营抓周粑。开业时,不少人冲抓周粑来了,年轻人和少年儿童,来吃新鲜;老年人和中年人,来找逝去的感觉。生意刚刚出现了转机,却又萧条了,让人始料不及。她感到很茫然,一时不知所措。
好在她有股子犟劲,自己认定的事,不肯轻易放弃,决定哪儿趴下,就在哪儿爬起来,她开始寻找、思索失败的原因。她访问曾经的食客,征询意见;让老婆婆们尝试她的抓周粑,叫人家给把脉。
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:抓周粑的样子依然是原始的没变,但味道却与传统的味道大相径庭,甚至有人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味道。她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,反复改进技术,一次,两次,三次……
功夫不负有心人,彭桂林终于成功了。为了招揽客人,她又一次免费请老人品尝,目的是为了得到他们的肯定和认可;她请能说会道的人品尝,目的是让人家给做宣传,做活广告。
她到底具备生意人的精明,生意由萧条逐渐走向红火,人们纷纷奔她传统的抓周粑而来。不管是吃粥还是吃面条,都得来一两个抓周粑,也有只吃抓周粑的,早晚两餐,她的店里餐餐爆满。
有不少人自己吃过,还得捎上几个或熟或生的回去,与家人分享。更有孩子过周岁的,向她订购抓周粑,网络上也是供不应求。
彭桂林的抓周粑,细腻而带糍性,香甜中略带一丝人人乐于接受的酸,有适合少壮者外硬而内软的,有适合衰老者外柔而内软的。总之,她的抓周粑除了保留了地道的传统风味,还有自己的创意。为了把生意做大,她还兼营软萩粑、辣椒粑、糍粑和鸭蛋酥等吃食,以及四季腌制菜、柿干、红芋干等土特产。

彭桂林饱含辛酸付诸心血的抓周粑走俏了,生意兴隆了,人也开心了。每天看到顾客盈门,她笑成一朵花。
你记忆中的抓周粑是什么味道
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!
 

爆料 | 商务合作 | 投稿 | 咨询
请联系:13647222637
本期编辑 | 阿若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转载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wdy.cn/Scenery/154.html